1 森林水文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1 1.1生態水文學的發展1 1.2森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研究2 1.2.1林冠層水文效應3 1.2.2枯落物層水文效應6 1.2.3土壤層水文效應7 1.2.4林地徑流的形成機制8 1.2.5林地蒸散量估算9 1.3森林生態系統水分利用效率研究12 1.4生態水文模型研究12 1.5森林經營措施研究14 1.6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15 1.6.1森林水文研究及森林經營中存在的問題15 1.6.2發展方向16 2 研究區概況17 2.1北京山區概況17 2.1.1區域位置17 2.1.2地質地貌17 2.1.3氣候特點18 2.1.4水文特征18 2.1.5植被特征18 2.2北京市八達嶺林場概況19 2.2.1地理位置19 2.2.2地貌及土壤20 2.2.3氣候及水文20 2.2.4植物及動物20 2.2.5研究區森林經營措施21 3 觀測方法介紹23 3.1研究目的23 3.2研究內容23 3.3技術路線25 3.4研究方法25 3.4.1樣地設置25 3.4.2樣地概況28 3.4.3測試內容與方法30 4 研究區氣象變化特征分析43 4.1太陽輻射43 4.2溫度45 4.3相對濕度46 4.4風速47 4.5大氣降雨48 4.6潛在蒸散量50 5 典型林分冠層結構與地上生物量計量特征51 5.1不同林分葉面積指數(LAI)動態51 5.1.1不同林分密度的元寶楓林的LAI51 5.1.2不同林分密度、坡位的油松林的LAI52 5.1.3不同樹種組成林分的LAI56 5.2研究區植被LAI空間變異性特征57 5.3典型林分生物量特征60 5.3.1典型樹種的異速生長過程60 5.3.2典型林分喬木生物量動態變化特征62 6 不同林分類型的林冠層水文特征67 6.1不同林分的樹干莖流特征67 6.2不同林分密度的穿透降雨特征68 6.2.1不同林分密度的元寶楓林穿透降雨68 6.2.2不同林分密度與坡向油松林穿透降雨69 6.3有效降雨特征74 6.4典型林分的冠層截留及模型分析76 6.4.1修正后的Gash模型介紹76 6.4.2參數計算77 6.4.3林冠截留模擬80 6.5不同林分類型的林木蒸騰量82 6.5.1胸徑、樹高與蒸騰的關系82 6.5.2林分密度對蒸騰的影響83 7 不同林分類型枯落物層水文效應86 7.1不同林分枯落物累積量86 7.2典型林分枯落物層水文效應89 7.2.1枯落物吸持水能力及影響因素89 7.2.2枯落物層降雨截留特征91 7.2.3枯落物有效截留量與最大持水量關系93 8 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層水文效應95 8.1林地土壤水力學的特征95 8.1.1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線95 8.1.2典型林分的土壤有效持水量99 8.1.3不同林分的土壤入滲速率100 8.1.4研究區土壤轉換函數的構建101 8.2林地土壤水分動態特征102 8.2.1林分密度與土壤水分動態103 8.2.2樹種組成與土壤水分動態106 8.2.3林地坡向與對土壤水分動態110 8.3林地土壤蒸發動態特征111 8.3.1不同林分的土壤蒸發量111 8.3.2不同林分的林內蒸發系數113 9 不同林分類型的地表徑流特征115 9.1典型林分的坡面徑流115 9.2坡面徑流的影響因子118 9.3坡面徑流的模擬分析119 9.3.1SCS-CN模型簡介119 9.3.2模型結構119 9.3.3參數CN的統計模式構建120 9.3.4模型檢驗121 10 坡面水量平衡要素模擬及分析125 10.1Brook 90模型介紹125 10.2模型的檢驗與率定128 10.2.1參數率定128 10.2.2模型檢驗133 10.3坡面水文過程模擬分析135 10.3.1林分蒸散量136 10.3.2林冠截留137 10.3.3地表徑流138 10.3.4土壤層含水量變化量138 11 典型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與適宜密度141 11.1典型林分水分利用效率141 11.1.1油松林水分利用效率142 11.1.2元寶楓林水分利用效率144 11.1.3針闊混交林水分利用效率145 11.2典型林分的適宜密度146 11.2.1典型樹種固碳效率146 11.2.2適宜林分密度確定147 參考文獻149
2018 © 化學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.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備12046843號-7 |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0557號 |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|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副本 | 出版物營業執照副本
ISBN:978-7-122-36547-7
語種:漢文
開本:16
出版時間:2020-05-01
裝幀:平
頁數:166